企业动态

企业动态

重拾传统技艺 编织艺术彩梦--密云“巧娘”朱会萍

  • 上传日期:2016/4/5 0:55:18

 9年多前,家住北京密云县石城镇的“巧娘”朱会萍,改良传统技艺,研究出现代人更为实用的玲珑枕系列产品,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审美,又具有保健功效,还获评“密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而就在不久前,北京云艺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生产的“玲珑枕系列之夫妻灵犀枕”又荣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休闲农业“产品创意金奖”。当喜讯传到合作社所在的京郊密云县生产集聚点——石城镇石塘路和果园街道时,引起了村民一片热烈的欢呼。在他们心中,这不仅仅是一面奖牌,更是库区农民致富的希望。

 
朱会萍今年42岁,出生在湖北省随州市的一个偏远小村,1997年嫁到北京市密云县石塘路村。小村东临有“燕山明珠”之称的密云水库。小村空气清新、环境优美,因水库的存在,这里严格控制会产生污染的行业。既要为首都守护这“一盆清水”,又要寻找出一条致富的道路,这个问题困扰着石塘路村村民。
石塘路村曾经有过令人无比羡慕的历史。由于地处潮白河畔,这里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,有燕地天府之美誉。但随着修建密云水库,他们失去了大片田园,只能靠享受库区村的政策拿政府补贴维持生活。村民虽然吃不好,但也饿不着。久而久之,村里的一部分人无所事事,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加入了牌桌和麻将桌。为此,总能听到一些因为输赢引起的吵架声和哭闹声,石塘路也成为有名的“懒人村”。
 
朱会萍并不满足现状。2000年春,得到镇政府发展农业养殖的消息,她觉得这下可好了,既能照顾家又能靠养殖挣钱贴补家用,当即去有关部门报名,订了鸡雏。好景不长,2005年的一场“禽流感”让朱会萍的第一次创业受到沉重的打击。
 
创业的失败没有让朱会萍灰心。2005年底,她得知镇妇联组织全镇妇女免费学手工钩织技术,又去报名参加。因为钩织工艺品不会像养殖那样承担太大的风险,本身就擅长做手工的她通过学习,很快就掌握了钩织技能。
 
石塘路村很多家庭妇女对此特别羡慕,都想通过跟朱会萍学手艺致富。她看到姐妹们都想自力更生致富,便把她们集中起来免费教。她想,一人富不算富,我为什么不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呢?于是,带领乡亲们致富这个想法在她脑海中逐渐形成。
 
组织乡亲们生产钩织工艺品,让朱会萍尝到了一些甜头,也让她感到不小的压力。当时她想的最多的一件事,就是如何把当地的手工艺品作出特色来,让乡亲们尽快增收。
 
在一次镇妇联组织的参观学习中,她找到了灵感。回到家中,她解开一捆堆在院外的栗子树枝,挑选了一些尺寸合适的枝条,闷在屋里研究起来。花了足足3天的时间,她用剪碎的木节绘制出了一幅幅图画。她捧着用木节制作的略显生涩的生肖画找到镇党委领导请她赏评,得到了赞赏与鼓励。此后,她坚定了把木节画做成当地特色手工艺精品的信念。
 
2007年11月,她制作的第一幅木节画作品《农耕图》在密云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办的活动中展出,受到了县委、县政府等各级领导的赞扬和好评,并以660元的价格被人买走。此后,她又制作出多幅木节画作品,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。
 
2008年4月,朱会萍开办了北京石城山缘手工艺品加工厂,并注册了“山缘”牌商标,同时向国家版权局申请注册了木节画专利。资金不足,朱会萍就背着爱人,忍痛变卖了自己结婚的金银饰物交付了专利费用。2009年,石城山缘手工艺品加工厂完成了大、小订单9张,共制作大、小木节画及画框1078件,销售额达11万元。参与其中的村民人均月增收400元。2010年,朱会萍在密云县成立了县里第一家民间创意和传统技艺为一体的“北京云艺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”,自己担任理事长,并注册了商标“云艺古坊”。自此,合作社的生意,越来越红火。
 
事业的成功,使朱会萍这名普通的乡里妹子及文化创意产品,逐渐得到社会的赞许和认可。在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中,她荣获了“传统民俗技艺大师”称号。随着时间的更替,朱会萍这盏库区山村的明灯将照亮更多农民的圆梦小康之路!